近日,创客公社获悉,由清华大学博士、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副所长李清文领衔的苏州捷迪纳米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捷迪纳米”)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投资方为张家港金茂创投、张家港产投和嘉荣资本。
目前,作为全球碳纳米管薄膜量产领域仅有的两家企业之一,捷迪纳米已成为世界级行业领导者。凭借独特的专利“热科技”,捷迪纳米开发出了碳纳米管薄膜柔性加热系统,可大范围的应用在服装穿戴、家居理疗、智能出行等领域中,已经与安踏、波司登、小米等30余家有名的公司客户建立合作。2023年,其年营收水平已超越3亿元。
更引人瞩目的是,捷迪纳米注册落地的苏州工业园区纳米城——占地仅1平方公里,却集聚起550多家纳米技术相关企业、10多家科研院所,助力苏州工业园区纳米产业年产值超过1550亿元。
曾经的农田水网之地,摇身一变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纳米技术产业集聚区之一,苏州工业园区用不到20年时间,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小小纳米培育成千亿级产业,到底凭的是什么?
2022年,世界瞩目的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奥会圆满举办。在运动健儿们昂扬的斗志背后,一家来自苏州工业园区的企业凭借神奇的“纳米黑科技”成为了运动员的“保暖神器”。
由捷迪纳米联合研制的“堡垒”战服,因为用上了主动智能速热技术,可保障穿着人员在零下30°C持续作业180分钟以上。
而这项名为“TURBOHEAT40W”的神奇技术,核心奥秘正是基于捷迪纳米的核心产品——“碳纳米管薄膜”而开发出的“JERNANO碳纳米柔性加热组件”。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能做到量产碳纳米管薄膜的企业,仅有两家:一家是美国的Nanocomp,另一家就是捷迪纳米。而要说到碳纳米管薄膜的神奇之处,则不得不提到被誉为“六边形战士”的尖端新材料——碳纳米管。
在科幻小说《三体》中,作者刘慈欣描绘了这样一个“古筝行动”名场面:只有头发丝1/10粗细的“纳米飞刃”,把“审判日”号巨轮切割成“面包片”。
实际上,“纳米飞刃”在现实中尚不存在,但比较接近其原型的碳纳米管的确有着超高强度特性。“按照理论来说,碳纳米管强度最高可达200Gpa,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200根比头发丝还细的碳纳米管就可以拉起一辆汽车。”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李清文曾表示,碳纳米管是材料界当之无愧的“六边形战士”,兼具高分子和金属的优势。其密度仅为钢的1/6,但弹性模量是钢的5倍,抗拉强度是钢的100倍,常温下热导率也远超其他金属材料。
显然,碳纳米管因其多重优点,如果能被产业化应用,将带来非常大商业经济价值,但难点恰恰在产业化。李清文指出,“目前碳纳米管可以制备出粉体、纤维、薄膜、泡沫等多种形态,所面临的共性难度在于怎么来实现稳定均一、连续、规模化、低成本制备。”
作为捷迪纳米的技术带头人,李清文博士自2000年起便坚守碳纳米管材料研究。
公开资料显示,她2000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2001至2007年,先后在北京大学纳米技术中心、剑桥大学材料系、美国Los Alamos 国家实验室从事碳纳米管研究工作,并于2007年12月回国加盟苏州纳米技术与仿生所。
经过10余年努力,李清文团队先后攻克浮动催化CVD生长、气相连续成膜、纤维湿法纺丝三大技术瓶颈,形成低成本、百万平方米的高性能碳纳米管薄膜批量制备产业化能力,自主研制碳纳米管气相连续成膜核心装备,年产量达10万平米。
2011年开始,为将碳纳米管薄膜推向市场,在中国科学院、联想之星、苏州纳米城共同投资下,苏州捷迪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公开资料显示,在全球顶级碳纳米管专家、首席科学家李清文博士带领下,捷迪纳米团队依托中科院专利技术制备出碳纳米管薄膜材料,共获得74项发明专利,打破美国Nanocomp公司的技术垄断,是目前国内纯碳膜规模最大的批量化生产企业。
公司核心技术包括:碳纳米管薄膜批量化制备技术、单壁碳纳米管纯化技术和微通道陶瓷膜技术。其中,碳纳米管薄膜批量化制备技术采用了“浮动催化法”,可实现厚度为5微米,重量为5g/㎡的超薄薄膜生产,年产能能够达到10万㎡。
在市场应用方面,捷迪纳米核心产品有:碳纳米管薄膜、微通道陶瓷膜和JERNANO加热组件。其中,碳纳米管薄膜具有耐高温、超柔性和导电性等特点,大多数都用在航天材料和建筑加热膜等领域;微通道陶瓷膜跟普通陶瓷膜相比,过滤效率提升150%,氢燃料电池效能提升15%,常被用于水处理和氢能电极等领域;JERNANO加热组件只有5微米的厚度,并且具有99.5%的电热转换率,能做到1秒速热,常被用于智能穿戴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捷迪纳米本轮3家投资方中,有2家属张家港国资背景,凸显了捷迪纳米与张家港双向奔赴的深度绑定关系。
公开资料显示,为进一步承接碳纳米管薄膜加热市场需求,2022年8月,张家港捷迪纳米科技分公司成立。而张家港分公司的成立,使捷迪碳膜加热组件年产能增长至500万套,率先突破了碳纳米管薄膜批量化制备瓶颈。
在智能穿戴领域,TURBO HEAT作为捷迪纳米旗下核心技术品牌,在冬季户外工作服、骑行服、钓鱼装、高尔夫服等特种服装领域,累计已达数亿营业额;在智能家居领域,捷迪创立“纳遇”品牌。其智能睡眠产品线——智暖毯系列,仅一年就取得千万级订单量;智能出行领域,捷迪纳米积极探索整车碳膜柔性采暖方案,25W座椅加热,可替代传统2000W的暖风加热,节能增效......
据介绍,捷迪纳米已与安踏、波司登、小米、国家电网等30余家品牌建立ODM合作。2023年,公司营收结构中,C端自有品牌占比35%,B2B模组占比45%,军工与特种行业占比20%,整体收入突破3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从市场占有率上来看,捷迪纳米已成为全世界碳纳米管薄膜的领导者。其中,在建筑加热膜领域,公司跻身全球供应商的前五名。
翻开地图,捷迪纳米的注册地落在了苏州工业园区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内,这个当年曾轰动一时的特殊“种子”。
2006年,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创建苏州纳米所,立刻引起广泛关注,甚至是质疑:彼时,苏州外向型经济正处高峰,世界500强巨头蜂拥而至成就了苏州繁荣的制造业,为何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去培育一个前景不明、基础不强的全新产业?
如今,苏州工业园区用近二十年光阴,将一片农田水网之地,淬炼成全球八大纳米技术产业集聚区之一。截至2023年底,苏州工业园区纳米城入驻企业超550家,培育上市企业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50家,总产值突破1550亿,书写了一段从“0”到“1”,再到“千亿”的传奇。
这是一场精心布局、久久为功的战略远见与系统生态协同演进的结果。苏州工业园区的纳米产业崛起,其深层逻辑,在于对创新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对产业生态的精准塑造。
苏州工业园区是全国第一个将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进行培育的园区。不同于简单的招商引资,园区选择了一条“平台先行”的独特路径。2006年,四方共建的中科院苏州纳米所这一国家级科研平台的落地。此后,国家纳米技术国际创新园、纳米城等专业化载体相继建成,形成了集研发、孵化、中试、产业化于一体的完整空间架构。
这种“先搭台、再唱戏”的模式,为像捷迪纳米这样的初创公司可以提供了从概念验证到产品落地的全链条支撑,让创新的种子有了扎根的沃土。
苏州工业园区深谙,单一的技术突破难以成就一个产业集群,唯有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死亡之谷”,才能实现价值转化。为此,园区构建了一个高效协同的生态系统。
政府不仅是政策制定者,更是资源整合者和服务提供者。通过设立专项产业基金、提供研发补贴、建设共享中试平台等方式,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与风险。与此同时,园区积极推动本地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与纳米科技公司对接,促成技术嫁接与市场应用。此外,园区内活跃着众多专注早期科技投资的风险资本,它们与政府引导基金形成合力,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可以提供匹配的资金支持。
面对纳米技术广阔而庞杂的应用领域,苏州工业园区并未贪大求全,而是选择聚焦微纳制造、第三代半导体、纳米新材料、纳米大健康等具有比较优势和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的细分方向,集中资源打造特色产业链。
这种“链式发展”思维,使得上下游企业能够就近配套、协同创新,明显提升了整体效率与竞争力。同时,园区从始至终保持开放姿态,积极融入全世界创新网络。通过举办国际纳米大会、引进跨国研发中心、推动企业出海合作等方式,不断吸收前沿理念与技术,也让“苏州纳米”品牌走向世界。
从捷迪纳米的新融资,望向苏州工业园区的千亿级纳米产业版图,我们正真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数字的增长,更是一种发展模式的成熟。
它证明了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长期主义的战略定力、系统化生态的构建能力及对创新本质的尊重,才是孕育未来产业的核心密码。
这正是苏州工业园区用其“毫厘之间见乾坤”的创新实践,为中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带来的最宝贵启示。
添加创客君微信:chuang-ke-jun ,备注“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即可申请加入相应城市读者群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