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创新应用的头部企业莅临现场,与产业链上下游公司进行深度合作,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2025深圳国际薄膜与胶带展参展商,即刻锁定与海量采购商面对面交流的配对席位。
2025年4月1日,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浙江省扩大有效投资 “千项万亿”工程2025年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计划项目表。其中,多个膜材料项目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以下是这些项目的详细情况:
中鸿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50万吨差别化聚酯纤维材料、10万吨聚酯膜材料项目
该项目选址于桐乡市临杭经济区洲泉镇区块临杭大道南侧,地理优势显著,交通便利,有利于原材料的输入与产品的输出。项目总用地规模约1080亩,整体投资约200亿元人民币,如此大规模的投入,彰显出企业对该项目的信心与决心。项目采用分3期稳步推进的建设策略,其中一期投资约35亿元人民币,用地约240亩,建设周期为3年。在一期工程中,将建设1套25万吨/年聚酯生产装置,主要生产阳离子纤维产品,该产品在纺织领域具有独特的性能优势,能够很好的满足高端纺织产品的需求;同时还将建设1套40万吨/年聚酯生产装置,用来生产差别化纤维产品,以适应市场对多样化纤维产品的需求。整个项目建成后,产能规模将达成年产260万吨聚酯新材料,并且会配套建设相应的公用工程设施,从供水、供电到污水处理等一应俱全,确保项目的稳定、高效运行。
该项目坐落于绍兴市柯桥区滨海工业区,这里产业集聚度高,配套设施完善。项目总用地970亩,总投资10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70亿元。项目规划分两期建设,展现出企业长远的发展规划。在项目设计上,规划了2条30万吨光学级聚酯原料合成装置,这是生产高品质光学薄膜的关键基础环节,通过精准控制原料合成,为后续的薄膜生产提供优质的原材料。同时,还配备12条光学薄膜生产线,确保高效的生产能力。不仅如此,项目还涉及下游应用产品制造,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该公司生产的光学级功能性膜材料,应用领域极为广泛,在折叠屏手机领域,其独特的光学性能能够提升屏幕的显示效果、柔韧性与耐用性;在车载显示方面,能够很好的满足汽车内部复杂环境下对屏幕显示的高要求,如高亮度、高对比度以及良好的抗反射性能等;在储能电池领域,该膜材料可用于电池的封装与保护,提升电池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从项目推进速度来看,从土地摘牌到动工建设仅用时17天,这得益于当地政府高效的服务与企业强大的执行力。经过历时20多月紧锣密鼓的施工建设,首批产线日点火投产,标志着项目迈出了重要一步。待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额超80亿元,将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柔性液晶膜作为一种智能材料,在智能调光玻璃等领域发挥着核心作用。随建筑智能化、家居智能化的发展的新趋势,智能调光玻璃的市场需求日渐增长。诸暨市唯酷的这一个项目致力于生产柔性液晶膜,通过先进的生产的基本工艺与技术,确定保证产品的质量与性能。项目在推进过程中,积极与相关科研机构合作,一直在优化生产流程,提升产品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其产品应用于智能调光玻璃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玻璃的透光率在不同电压下的智能调节,为用户所带来更加舒适、隐私保护更好的室内环境。该项目的实施,不仅仅可以满足国内市场对柔性液晶膜的需求,还有望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推动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与发展。
浙江德斯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年产4万吨PVB树脂粉与8万吨PVB功能膜项目
该项目位于天台苍山产业集聚区,该区域产业政策优惠,基础设施完善。项目总投资4.33亿元,于2024年8月成功竞得120亩土地,随即进入紧张的建设阶段。目前,建设现场工程车往来穿梭,实施工程人员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建设工作正按照计划有序推进。PVB树脂粉与PVB功能膜在多个领域存在广泛应用,在建筑安全玻璃领域,PVB功能膜作为中间层,能够将两片或多片玻璃牢固地粘结在一起,当玻璃受到冲击破碎时,碎片不会飞溅,从而保障人员安全;在汽车挡风玻璃制造中,同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汽车玻璃的安全性与隔音性能。浙江德斯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该项目,将逐步提升自身在PVB材料领域的生产能力与市场竞争力,满足市场对高品质PVB产品的需求。
中鸿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50万吨差别化聚酯纤维材料、10万吨聚酯膜材料项目
随着全球对新能源产业的重视与投入不断加大,新能源用电子薄膜材料的市场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浙江南洋华诚的这一个项目精准定位新能源领域,致力于满足新能源产业对电子薄膜材料的特殊需求。在光伏产业中,电子薄膜材料可用于太阳能电池的封装,提高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与常规使用的寿命;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电子薄膜材料可作为隔膜,起到隔离正负极、防止短路的关键作用,同时对锂离子的传输具有选择性,影响着电池的充放电性能。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与技术人才,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的性能与质量。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有力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自主可控发展贡献力量,提升我国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