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最为关键、最重要,也最具挑战性的五年。站在“十四五”圆满收官与“十五五”即将启航的历史交会点,回望奋进路,菏泽的这五年,每一步都坚定有力。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菏泽拿出了“弄潮儿向涛头立”的豪情,不断在变局中开新局,于危机中育新机。五年来,全市上下坚定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改革创新塑造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优势,用开放协同拓展产业新格局,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十四五”初期,菏泽面临严峻现实:产业体系不优,新兴起的产业占比低,传统产业营收占比超过80%。突破菏泽,需要一场彻底的改革创新。
政策引领是打开新局面的根本保证,是调整产业体系的核心引擎。“十四五”期间,菏泽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将产业布局与政策扶持紧密结合,《“强基固本 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支持民营经济高水平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建议》等一系列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从营商环境、资金扶持到人才引进、技术创新,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体系为工业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为产业注入强劲动力。精准滴灌取代了大水漫灌,政策协同效应不断显现。2021年至2024年,菏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0.8%;2024年,规上工业公司完成营业收入7094亿元,比2021年增加1945.3亿元,年均增长11.2%。数据背后,是企业信心的持续增强和产业活力的加速释放。政府与企业的协同推进,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
产业链的完善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工业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十四五”期间,菏泽梳理确定了高端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机电设施制造等10条重点产业链,实施市级领导挂帅的“链长制”,不断“建链、延链、补链、强链”。
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核心引擎。在市委、市政府的全局擘画下,菏泽新能源产业乘势而上,近年来累计引进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32个、总投资超500亿元。海辰储能两期项目同步开工,精进电动、英搏尔、海希储能、龙蟠科技等行业头部企业纷纷将北方基地选择落户菏泽。3个县入选省“千乡万村驭风行动”试点,采煤沉陷区50万千瓦集中式光伏即将并网发电。目前,全市新能源装机规模占电力总装机比重达63.7%、居全省第3位。在全市范围内,一个风光储多能互补、核心部件研发生产应用“闭环”的新能源产业生态正加速形成,展现出强大的协同共进发展格局。
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起的产业“大有作为”的同时,菏泽长期以来的优势产业也不断向高攀登,呈现出特色发展形态趋势。生物医药产业“一港四园”协同发展,初步形成以中药、化药、生物药和医疗器械为主的产业集群,涵盖研发创新、生产制造、流通服务等全产业链条。高端化工产业逐步迈向技术领先、特色鲜明、区域协同的发展新格局,东明石化全球首创的30万吨UPC科技试验工程即将投产,烯烃新材料科技示范工程有序推进。菏泽石化产业集群列入全省“一基地、两集群”发展格局。
传统产业也在这轮改革创新中焕发新生。如木材加工这一菏泽的传统产业、民生产业,近年来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和企业技术创新,不断向现代化和高的附加价值迈进。现已形成三大集群、五个园区,拥有7716家相关企业,年加工木材3100万立方米,产值1100亿元,从业人员超105万人,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链长制的实施,将分散的企业、资源串联成线、聚合成群,各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更加紧密,让菏泽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有“龙头引领”的底气,又有“梯队协同”的活力。2024年,9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4%,占全市规上工业营业收入的90.4%。产业链的完整性、竞争力显著提升,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成形。
科技创新是推动工业高水平发展的核心动力。“十四五”期间,菏泽坚持把科学技术创新摆在突出位置,财政科技投入稳步增加,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在定陶区,山东天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电磁屏蔽膜细分行业的“链主”企业,带动当地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该企业自主研发的我国首款0.007毫米导电无纺布,总产量突破100万平方米,打破了我国企业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相关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华为、小米、京东等企业,标志着我国高端电磁屏蔽材料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创新,在菏泽已成为政企协同的普遍共识。“十四五”以来,菏泽高新技术企业群体爆发式增长,截至2024年底,高新技术公司数达到623家,较2020年增长179.3%;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368家,较2020年增长434.3%。
随着科学技术创新澎湃动能的持续释放,全市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频出。东明石化原油催化裂解制烯烃技术国际领先,催化剂属世界首创。关键医药中间体频哪酮在我市实现绿色清洁生产,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成武易信环保攻克国产化难题……
从“跟跑”到“超越”,如今的菏泽正慢慢的变成为创新沃土,以科技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新兴起的产业快速崛起,产业核心竞争力愈发凸显。
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绿色制造与数智融合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十四五”期间,菏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聚焦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推动工业经济与数字化的经济深度融合。
“绿色智造”,正重塑菏泽产业生态。走进曹县正道轮胎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工业机器人精准完成各道工序,能耗实时监控系统清晰显示着每台设备的能源使用情况。作为全世界轮胎行业生产顶级规模的单体工厂,这里每分钟可生产56条轮胎,将“中国智造”输送到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该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成为中国轮胎行业绿色转型的标杆。
“十四五”期间,全市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构建。截至目前,菏泽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0家、省级绿色工厂35家,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园区4个。
面对数字化的经济浪潮,菏泽持续推进企业“智改数转”,由点及面推动产业数智化转型,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不竭动能。近年来,全市共建成5G基站1.3万个,成功跻身国家级“千兆城市”,筑牢数字化坚实底座。8个园区获批省级数字化的经济园区,生物医药和输变电装备产业链数字化的经济总部入选省级数字化的经济总部,培育出203家数字化的经济“晨星工厂”,5家企业获评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3个平台入选省优秀大模型服务平台。绿色与智能双轮驱动下,菏泽工业经济正加速迈入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阶段。